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品牌营销栏目--->营销案例-->详细内容
《赢周刊》实施数据库营销成功之道(上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3-1-3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数据库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,即利用一个企业或部门在其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库、通过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来获取制订营销策略所需要的信息,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。面临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和买方市场的长期格局,国内不少企业如海尔等纷纷采用了数据库营销的策略。相对来说,传媒借助这个理念来进行自我营销还是个新鲜事。为此,记者特意采访了《赢周刊》总编辑熊晓杰先生。
差异竞争:为中小企业服务
《赢周刊》曾经走多一段不平路。报纸成立于1999年3月,当时是《信息时报》的周六版,每周六八个对开版。2001年3月,《信息时报》划归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后,改变了原来的定位,由经济信息类报纸变为一张市民类报纸。这个时候,《赢周刊》被分拆出来,借壳《广州商报》继续出版,报纸头版上新老报名“并存”:头部是“赢周刊”,底部是“广州商报”。直到今年10月份,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,《广州商报》正式更名为《赢周刊》,这张报纸才最终告别过去“名不正、言不顺”的局面,成为一张真正独立运作的财经周报。
一开始,熊晓杰想把报纸做成主流的财经报。“创刊初始,《赢周刊》在办报理念和思路方面有一些超前思维。当时,周报市场上只有《中国经营报》一枝独秀。但由于体制和条件所限,《赢周刊》未能迅速成为独立运作的周报,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会。一是思维惯性使然;二是拥有的实力不够。2002年,我们改弦更张的时候,财经类周报市场已经群雄并起。”
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并没有给《赢周刊》投入巨资,决定了这份报纸不可能像其他新兴媒体那样,走大投入、大产出的路子,发行量不可能迅速攀升,广告收入也不可能有爆炸式的突破。运作一段时间后,发现资源配置与竞争对手相比不足别人的十分之一,根本不可能正面较量。如果要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和持续竞争力,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定位自身的身份。
在这种情况下,《赢周刊》要生存发展,必须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取胜,以多元化的运营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。美国营销大师里斯和特劳特的《定位》理论给了他们很好的启示。“根据自身条件和竞争环境,我们做了SWOT分析(市场营销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,S代表strength—优势,W代表weakness—弱势,O代表opportunity—机会,T代表threat—威胁),最后决定‘撤出大马路、改走羊肠道’。”熊晓杰和同事们仔细分析了《赢周刊》的资源和报业竞争的市场,考虑到三个因素:
1.国内媒体中尚无一家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,这是一个市场空档;
2.赢周刊人员过往的经历和经验,适合为中小企业人群提供服务;
3.经过数年努力,积累了大批企业资源,并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。
为此,《赢周刊》把自己的使命确定为"协助中小企业成长",角色定位为"中小企业全面服务提供商",把《赢周刊》和团队的成长和努力与中国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发展联系起来。这样,既能合理利用资源、发挥优势,又能细分市场、错位竞争。
“其实每个人、每个组织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。放弃一个显而易得的市场是一种痛苦的选择,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必须考量自已的资源配置和能量,选择适合自已的发展道路。”定位作出调整后,首先面临的是内部认同的问题。因为大部分成员都非常年轻,大家都很羡慕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、《经济观察报》等主流财经报纸的气派和做主流新闻的成就感,对于报纸定位中小企业人群,记者们或许会感到价值上的失落。
熊晓杰为了说服合作伙伴,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:“大马路是好,可是上面既有奔驰、宝马,又有大卡车和坦克,而且又都是高速前进,一不小心,就会被他们撞飞出去。而羊肠小道虽然崎岖,但这是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,只要我们坚定走下去,一定会有前途。”